“一核一带一区”全新格局开启

发布时间:2019-09-27 16:44:57.0

    区域协调 

    8月初,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计划在湛江新型一体化生产基地新建的工程塑料改性装置和热塑性聚氨酯(TPU)生产装置工程正式通过备案。这将会成为湛江一体化基地首批投产的装置。该基地是巴斯夫全球三大化工基地之一,也将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化工项目。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建漳州至汕头高铁的预可研报告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这条全长181.464公里的铁路,将南接在建汕汕铁路、北连在建福厦客专,共同形成沿海高速铁路新通道,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及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交通要道。

    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撑引领区域发展能力正不断增强,推动东西两翼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长极。

    去年6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广东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以此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蓝图绘就,风正帆张。一年多来,从珠江两岸引领创新风潮的珠三角城市群,到南海之滨汇聚百亿级大项目的沿海经济带,再到环境优美专注绿色产业的北部生态发展区,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大船已扬帆启航,“一核一带一区”全新发展格局正在开启。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吴雨伦 王彪

    创新资源遍地开花“一核一带一区”全面拥抱大湾区

    8月29日,广东启动建设第三批省实验室。这批在岭南现代农业、先进能源、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布局的3家省实验室,采取“核心+网络”、联合共建的模式,推进建设以广州、深圳、惠州承建核心实验室带动包括汕尾、阳江、茂名、肇庆、云浮等粤东粤西粤北多地市的研发网络布局。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链接中心城市优势资源的平台不断搭建,创新资源遍地开花。

    ——广州南沙将建高速公路连接深中通道,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2024年通车,项目建成后南沙自贸片区西部将形成一条快速通道连接中山、江门以及粤西地区;

    ——香港科技大学与福田区创新创业项目签约,打响了香港高校创新资源落户合作区的“第一枪”;

    ——珠海出台了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的16条专项措施,并联合澳门大学共建横琴·澳门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

    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协同下,珠三角核心区的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现代产业快速成形,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在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的广清产业园,金发科技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正助力其打造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揭阳滨海新区粤东新城,通过引入中委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海上风电、中海油LNG等临海重大产业项目,一个国家级临海产业重要集聚区正在这里快速崛起;

    ——云浮与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云浮南药产业从资源输出型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转型。

    从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粤北,搭平台、引产业,全面对接大湾区,将发展势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不断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海陆空交通格局形成打开产业协作新空间

    在深汕高速埔边出入口附近,汕尾市最火的茶叶集聚地——红草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园区已有35个项目在建或建成投产,还有35个项目等着供地进园。

    这样火热的场景在我省沿海经济带随处可见,这得益于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根据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广东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投资6500亿元,加快打造珠三角联通粤东粤西粤北的高快速交通通道,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汕尾至汕头等高铁建设,开工建设广湛高铁等项目。

    正如省政府特聘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所说,“一核”要同“一带”“一区”实现有机地联动,“一带”“一区”作为“一核”的重要发展腹地,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必不可少。

    位于沿海经济带西翼的湛江,与海南岛正加速走向跨海融通。湛江国际机场建设提速,湛海高铁项目有望年底开工,琼州海峡水上飞机正在加快开通……琼州海峡“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对接海南,湛江正打造世界级绿色环保高端沿海临港重化产业基地。

    湛江跨海向南,潮州则越山向北。作为广东省“东大门”和闽粤合作的“桥头堡”,潮州近年吸引益海嘉里粮油加工潮州基地项目等一批百亿级产值项目接踵落户。正在紧张施工的大潮高速将打通梅州通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出省通道。

    如今,海陆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正在不断刷新广东区域发展版图,多个城市借助新的区位优势,找到更多发展“金矿”。

    用好“关键一招”跨地合作探路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广东区域经济版图的深刻重塑,更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使命担当和务实行动。

    去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省委、省政府创新调整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按照深圳全面主导、汕尾积极配合的原则,努力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

    “一核一带一区”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带来的是经济地理的重塑,牵动的是背后的制度变革。

    广东提出,将加快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对口帮扶协作、基础设施投融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体制机制,根据“一核一带一区”不同的功能定位精准配置资源,有力有效推动协调发展。

    “一核一带一区”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下,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共同发力。不仅充分利用市场之手,加速要素的集聚,也通过政府之手发挥作用,打破要素流动的藩篱。

    在广东,围绕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协作机制,不同城市之间的跨地区合作探索不断升级,取得新的成果:各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更加匹配,全省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协调。

    截至目前,全省依托8个市级共建园和43个县区(镇)共建园。从2018年到今年4月,累计吸引337个超亿元工业项目落户共建园区。

    见证观察

    重塑经济地理

    将短板转变为

    发展新优势

    有人曾用飞鸟来形容广东:珠三角是飞鸟的“头”,粤东西部是飞鸟的“两翼”,粤北山区是飞鸟的“尾巴”。只有“两翼”和“尾巴”都硬起来,广东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这组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广东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广东经济总量的80%左右集中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12个市只占了20%左右。缩小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发展差距,成为广东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

    但是,短板背后蕴藏着难得机遇和巨大潜力,要将短板转变为新的发展优势。“一核一带一区”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策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出不同药方。

    以前,我们无论是谈论珠三角,还是谈论粤东粤西粤北,都是从地域上对这些区域进行划分。这种按照地理区位的简单划分,模糊了粤东粤西粤北各自的核心功能定位。

    现在不一样。“一核一带一区”跨越了原有的区域划分,或是覆盖了若干个区域,为各个区域赋能。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沿海经济带,打通了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东粤西沿海地区的地理条件优越,拥有众多天然良港大港,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将大力发展海岸经济、海洋经济、临港经济,打造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成为广东经济重点发展的地带。

    而粤北地区,作为全省最大的森林资源库和生态屏障,不再为短期的GDP而发愁,不需要再跟着珠三角的屁股后面跑,作为生态功能区,它要做的是在新的赛道上加速,在高水平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绿色发展。

    这样划分以后,每个区域都可能是探索者、领先者,而不仅仅是跟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