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不止步:探路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发布时间:2019-09-27 16:42:30.0

    对外开放

    2019年10月15日,珠江南岸、琶洲塔下,第12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将如约而至,迎全球客商。年过九旬的香港远大贸易董事长李欢已做好准备,要在会上挖掘“新货”。过去62年、共125届广交会,他从未缺席,办公室陈列柜里摆放着每一届的纪念章,整整齐齐。

    “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与国运同兴盛,见证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70年来,新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新中国对外开放从广东开始、在广东深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抓住创办经济特区与发展外贸经济两个机遇,率先尝试对外开放;——“南方谈话”发表后,广东进一步扩大开放,沉着消解两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我国加入WTO,广东乘势而上,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增长方式最国际化的区域之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广东又投身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广东交出对外开放的亮丽答卷:

    1962年至2018年,进出口从1.91亿美元增长到10851.03亿美元,增长5680倍。1986年以来,外贸总额连续33年全国第一。

    1979年至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从0.31亿美元提升至1450.88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国高质量发展,呼唤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广东担起历史使命,牢牢把握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全面开放新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苏力 李凤祥

    开创

    打破外贸垄断模式,打通经济发展脉络

    1957年4月25日,广州流花路中苏友好大厦,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创举在此诞生: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了。首届广交会上,13个国营外贸公司展示1万余种商品,吸引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采购商与会,成交额达8686万美元,一举占据全国创收现汇额的20%。

    此后20年,广交会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星星之火”,开放大潮尚未涌动。改革开放前,广东与全国各地一样,对外贸易由中央统一经营,垄断经营模式严重束缚了外贸发展。

    “没资金,没技术,没经验,没渠道。”时任广东省外经贸委主任徐德志回忆,广东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使命,迫切希望走出一条新路。

    关键要从体制机制上突破!经过反复研究讨论,1979年,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建议广东试行“外贸大包干”。1980年,“外贸大包干”政策在广东落地试行。下放计划权、外贸经营权和利用外资审批权等系列措施,打破了高度集中、独家经营的旧体制,极大调动了全省外贸积极性,扩大了外资主体。

    这一年,全国首家工贸企业广东省冶金进出口公司成立。此后几个月,农机、船舶、建材等10家工贸公司相继成立。

    顺德大进制衣厂、东莞太平手袋厂、珠海香洲毛纺厂……全国首批“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也蓬勃发展,创造的外贸收入成为广东出口中最重要的增长点。

    “建厂后,不再用脚踏设备,全部换成电动的。按件计酬后,连学徒都能拿100元。”东莞太平手袋厂第一任厂长唐志平回忆,投产第一年,该厂就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1980至1983年“外贸大包干”期间,广东出口创汇超过77.3亿美元,通过补偿贸易及合作、合资经营等直接利用外资6.2亿美元。大量外资和外汇贷款涌入,新的技术和设备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也来了。

    “打破外贸垄断体制,就像打通了经济发展的整个脉络。”徐德志说。

    1984年,“外贸大包干”结束了,但更多“率先”又在广东相继迸发。建设外贸出口基地、率先实行外贸出口代理制度、进一步向地市下放外贸经营权、增设对外贸易口岸……系列措施带动下,1986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跃居全国第一,达68.1亿美元,是1979年的3.6倍。

    此后33年,广东再也没有让出外贸“头把交椅”的位置。 

    改革

    远看像洋货近看是广货,企业大军迸发活力

    发展上来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广东开始陷入“生意做得越大、出口创汇越多、拿政府补贴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怪圈。

    破局还要靠改革。1988年1月,广东107个专业外贸公司、工(农)贸公司和国营出口企业的代表接过“1988年外贸出口承包任务书”,延续38年“吃大锅饭”的外贸体制在广东结束了。

    率先全面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彻底激发了。1990年,全省外贸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1年,国家取消出口补贴,广东受影响最大,一季度外贸出口下降超过30%;但依靠全国首创“留成外汇有偿使用”等多项改革,劣势迅速扭转,当年外贸出口达136.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广东坚决贯彻国家战略要求,陆续出台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创发展新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具体策略。

    “广东又一次抓住机遇,凭借开放基因,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感叹。

    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与增长方式转变,释放出广东对外开放的巨大活力。一时间,“全国外贸看广东”成为名言。至2000年,广东已发展出传统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四路大军”。

    那些年,“吃广东粮食、喝珠江水、穿岭南服、用粤家电”蔚然成风,“远看像洋货、近看是广货”的印象深入人心。连续参加103届广交会的瑞典采购商彭皮诺·可可扎说:“改革开放以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初创公司涌现,新产品、新选择目不暇接。”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从最初以农产品、轻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1990年,轻纺产品占出口比重为64.8%;但到2000年,机电产品已跃居出口商品首位、占比达54.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1.5%、占比19.2%。

    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也在此期间站稳脚跟。“1999年我们参加了第一届高交会,接触到资本市场,能够第一次融资。这让腾讯有了腾飞的基础。”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感慨。 

    入世

    “走出去”与“引进来”,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世界的大门向广东完全敞开,大批中国企业家翘首期待。

    香港商人梁钟铭早年到东莞创办龙昌公司,专做玩具代工,中国入世后,他才真正感觉“融入了全球”。“头5年外商下订单花钱很慷慨。”梁钟铭说,入世后中国对美出口关税取消,公司可净赚5%的纯利。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龙昌公司已完整布局了“微笑曲线”两端,转型时“轻装上阵”。

    在东莞,像龙昌公司一样的玩具公司数量众多,出口量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有了入世多年的经验积累,不少企业从金融危机中挺了过来,顽强跻身价值链高端。

    入世以来,广东主动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出口“名牌带动”战略,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一大批民营企业登上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2002年至2007年,广东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73.5%,2007年进口出口额近1000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占全省外贸比重由1999年的0.2%跃升至15.4%。

    广东格兰仕集团就在此时快速成长,向海外扩张的速度持续加快。“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说,这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研发、策划、市场、销售、服务“打包走出去”。

    龙昌和格兰仕走过的路,恰是广东从无名之地到“世界工厂”、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创新、从规模扩张到转型升级之路。通过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1999年120.3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07年1283.5亿美元,增长10倍,占比也从15.5%提升至34.8%。

    入世以来,进出口总值长期占据全国约1/4的广东,不仅推动外贸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更吸引了大批跨国企业前来投资。

    2001年至2005年,全省累计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3.6万个,平均每天签订20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640.4亿美元,年均增长21.4%。工业九大产业和服务业吸收外资扩大,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76家在我省设立581家企业,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达246家。 

    转型

    粤企再度“自我革命”,“广东智造”转型升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市场低迷,“世界工厂”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核心优势开始减弱,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似乎走到了“生死关头”。

    幸运的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的30年,教会了广东一条宝贵经验:要生存,就要比别人更快、更好。

    “不转型只有死路一条!”在转移到东南亚和推动企业整体转型之间,东莞市硕科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冲如咬咬牙,选择了后者。

    “机器换人是被逼的!”东莞唯美集团尝到自动化生产的甜头,并非主动出击。2009年,唯美集团在经历了第一次自动化转型失败后,锲而不舍地引进了第二批自动打包机。此后数年,企业共投入3亿元,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节省生产用工2200人,生产效率提高10多倍。技术研发队伍却从数十人增加到200多人,新产品不断涌现。

    经济“凛冬”之中,广东企业再次自我革命,冒着未来不可期的风险,选择加强研发、改进技术、优化品牌、创新商业模式。

    走进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厂房,灰尘漫天、机器轰鸣、人声喧闹的景象已成历史。一眼望去,车间干净无尘,工业机器人灵活运转,进口精密设备高效作业。

    “广东企业诞生于市场,挺过了激烈的全球竞争,也拥有了世界级的竞争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主任徐现祥感慨。

    直至2016年,历史性拐点出现: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广东外贸比重达43.6%,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占比,转型“阵痛”终于换来结构优化。

    现在,一批高附加值的“广东品牌”正在世界崭露头角——东方电气的核电设备用到了法国核电站,广州亿航的184载客无人机亮相迪拜上空,华讯方舟成功研发世界首款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宇科技柔性显示技术领跑全球。

    曾经,全球每卖出4双运动鞋,就有1双产自广东。“但如今,全球每卖出4架无人机,只有1架不是在广东生产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兼广东行政总裁何舜华感慨。 

    潮涌

    百亿美元级项目“扎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然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

    “广东正为中国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探路。”霍建国认为。

    开放广东,融通世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大潮已起:

    ——外贸发展规模更大、质量更优。

    2018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7.16万亿元人民币,首破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3.5%,连续33年保持全国第一。

    201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比重达47%,占比首超加工贸易10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一般贸易占比已超过50%;

    2018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4%,占全省的48.9%,继续成为广东第一大出口主体。2019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超过50%,对外贸增长贡献度高达229.2%,远超全国110.2%的水平。

    “广东外贸转型升级,展现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希望。”霍建国说。

    ——双向投资快速发展,水平更高。

    截至2018年底,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东设立外商企业17.1万户,直接投资项目超过24万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70亿美元。同时,广东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累计超万家,对外直接投资2035亿美元,居全国首位。

    埃克森美孚、巴斯夫、GE公司、莱茵集团、默克……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新设“高精尖”业务,其中不乏百亿美元级重大项目。

    “广东已是我们在中国南部的战略发展基地。”GE国际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期待,将在广东进军“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三地融合更趋紧密。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广东正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在创新驱动、规则衔接、产业协同、开放合作、软硬联通、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生态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聚焦发力,不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当前,广东携手港澳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高水平开放“大平台”,优化拓展国际经贸“大网络”,加快培育湾区“大市场”。一个由交通基础设施先行、投资贸易金融等全面融合的大开放格局正在清晰擘画,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冉冉升起。

    ——自贸试验区打造“两区一枢纽”,为高水平开放探路。

    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4年来,全面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达1283.25亿元,税收收入680.42亿元;外贸进出口9026.7亿元,占全省12.6%;实际利用外资63.1亿美元,占全省27.1%。

    当前,广东自贸试验区正肩负起新使命: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两区一枢纽”,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探路。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断提速,广东将继续担起使命,率先奏响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华章。

    一线走访

    东莞石龙的新使命:

    “广货”班列加速驶向“一带一路”

    清晨时分,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的中外运码头,集装箱排列有序,吊装机不停运作。随着汽笛声响,一列挂有“中欧班列”的铁路集装箱专列,将用15天时间横跨亚欧大陆,直达俄罗斯莫斯科。

    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所在的东莞石龙镇地处东江北干流与南支流交汇处,北靠广州、南邻深圳、东接惠州,数百年来都是东江水运的重要港口。2013年,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自此,中亚班列、中欧班列满载“广东制造”产品,分别以每周2—3列、每周1列的频率稳定驶向“一带一路”,有效畅通了广东及东盟双向物流。

    目前,东莞石龙已开辟“石龙—阿拉山口—中亚五国”的中亚班列、“石龙—满洲里—俄罗斯—欧洲”的中欧班列,全省60%的中欧班列从这里发运。

    “原来海运要30天,现在中欧班列只要15天。”晓星金融设备(惠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英雨说,自去年10月搭乘中欧班列以来,至今出口自动柜员机等货物共522个标箱、373吨,价值4300多万美元。

    为了让企业出口更便利,黄埔海关创新采用“属地申报,运抵换乘”的新型监管模式。企业可自主选择在黄埔关区任一个现场“一站式”完成报关单申报及货物验放施封手续,可自行选择运输方式径行运抵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并直接办理装车离境手续。启用新监管模式后,中欧班列、中亚班列比海运班轮节约近2/3时间,较空运航班节约近50%费用。

    不仅如此,东莞石龙还大力发挥广东多式联运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企业提供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效物流通道。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定位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盟的多式联运枢纽。

    2018年3月,广东(石龙)多式联运枢纽正式启用。当前,该枢纽正深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帮助湾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在物流服务上将通过过境运输服务,将国际多式联运服务链条延伸至东盟。

    中国外运华南有限公司陆运平台事业部副总经理范勇剑说,未来将以多式联运为抓手,持续开拓国际铁路通道,重点开发铁路运邮、铁路拼箱等创新物流产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中欧和中亚班列,深化国际经贸合作。

    一趟趟满载货物的专列,见证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定步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2013年至2018年,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7万亿元。

    百姓纪事

    足不出户

    买遍全球

    凌晨1时,随着一架架满载鲜活波士顿龙虾的飞机降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忙碌起来。一箱箱龙虾通过空港跨境商品“绿色通道”办理验放手续,从航班落地、接单、出仓、施封、运输到商家入库、进入暂养池只需3小时,便直接运往市民餐桌。

    “现在很容易就能在超市买到进口的龙虾、帝王蟹、三文鱼、水果、零食,新鲜又便宜。”广州“90后”白领林芳芳在珠江新城工作,下班后在公司附近的进口超市就能买到好货,“不像小时候,吃一次龙虾是很难得的事。”

    不仅是日用品、食品,连进口汽车等“大块头”也能轻松在家门口购买。今年,“南沙进口车保税国际会展中心”启用,奔驰、保时捷、路虎、丰田等众多知名品牌汽车已入驻展示。

    “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喜欢的平行进口汽车。“广东省汽车电子商务促进会会长熊双玲说,仅今年6月8日至9日,展示中心的参观人数就达3万人次,非常火爆。

    得益于对外开放,“老广”足不出户就能“买遍全球”。广州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经广东口岸进口消费品1553.1亿元人民币,增长21.1%。其中,6月经广东口岸进口消费品254.5亿元,增长54.6%。澳洲牛肉、厄瓜多尔白虾、智利车厘子等高品质“洋货”走俏市场。

    外商生意

    越来越火

    巴拿马中华总会会长冯雅迪参加了1974年以来的每一届广交会。至今,他还保留着一张1982年的外汇兑换券:“那时我们外商来参加广交会,要把钱换成外汇兑换券才能在市面上买东西,否则就只能到友谊商店去买。”

    “入世”前夕,广东珠三角已小有名气,但粤东、粤西、粤北等地仍比较贫困。1997年,卡西欧深圳公司在华南寻找组装加工的代工厂,该公司负责人內堀铁郎第一次来到韶关市翁源县,那时晚上街灯不多。

    开放不停步,时代在巨变。“别说珠三角早已世界闻名,现在的粤北山区也和我初见时完全不同。”每每回忆在广东生活的20年,內堀铁郎惊叹不已。

    来广东25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莱茵集团最近正加快升级,发展汽车、物联网、5G等新业务。“现在更注重培育产业‘新能力’。”TUV莱茵广东公司政府关系副总经理王欣欣认为,广东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直接倒逼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惠及更多外资企业和外国人。

    “今年上半年,TUV莱茵在广州、深圳的两家子公司业绩都涨了10%。生意更好做,我们才会加大投资。”王欣欣倍感振奋。莱茵公司从“外资十条”中受惠良多,累计获得近3000万元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全部用于技术研发、设备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