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奋进大湾区吹响高质量发展进军号

发布时间:2019-09-27 16:46:57.0

    广州,向来是一座不缺乏活力的城市。

    两千多年的商贸史,铸就了广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也为广州留下了“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迎来了全球资本、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的汇聚,更进一步激发了城市发展新动能。

    今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奋进大湾区、焕发新活力。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到营商制度的优化,再到城市空间的不断激活,广州正以奋斗者的姿态,拥抱粤港澳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黄舒旻

    动能积聚 千亿级新产业激发经济新活力

    不久前,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广州东部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

    全球最大尺寸和最先进的8.5代OLED生产线——LG Display广州OLED项目,于8月29日宣告正式投产。投产后,预计到2021年底实现达产产能9万片/月,年产值约200亿元。

    LG Display的CEO韩相范在投产活动中表示,广州OLED面板工厂将成为引领面板行业未来的主力和加速OLED趋势的战略基地,“该项目将促进广东省尖端制造产业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广州打造‘世界显示之都’尽绵薄之力”。

    迈向“世界显示之都”,广州踏着坚实的步伐。8.5代OLED面板项目已经是LG Display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投建的第三个项目。此外,富士康8K项目、韩国第一大能源企业大成气体、创维电子等项目先后落户广州,形成具有较强产业辐射能力的液晶平板显示产业链。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篇。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到中新知识城,从引进韩国乐金8.5代OLED面板生产线到GE生物产业园落户……广州布局石墨烯、太赫兹等未来产业,启动实施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战略,剑指六大千亿元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1—7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8.6%。

    新兴产业蓬勃生长的背后,是广州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坚持,更是对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加速。上半年,广州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3.04亿元、3096.73亿元、8555.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0%和8.6%。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广州对创新驱动的重视,是谋求长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趋势。“未来,在创新驱动和投资项目的带动下,得益于经济产业升级带来的发展红利,广州向好向上的发展势头仍将延续。”

    改革加速 打造企业投资首选地、最佳发展地

    申报工程环评对于广州铭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体系室主任何长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工作。何长虹还记得,以往公司进行工程环评都需要半年时间,而在今年,她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在电脑上提交相关资料,就可以完成环评登记表的填写。

    作为工程审批中的重要环节,广州正不断向纵深推进环评改革,并率先出台了不纳入环评管理的项目名录,明确31类基本无环境影响的工程项目和民生工程免于环评。流程更精简,企业也能在申报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人力成本。

    改革还能“更快”。9月初,《广州市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提出广州要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流程、全覆盖改革。该方案还明确,今年年底前广州重点将涉及水、电、气接入外线工程的行政审批总时间分别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当前,广州正聚焦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环节,从“痛点”“堵点”入手,深入实施营商环境2.0改革。

    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企业肩膀上的担子更轻了。今年上半年,广州共计减税238.8亿元,累计306.4万人工薪所得不再缴纳个税。而在今年1—7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8.50亿元,同比微降0.1%。其中企业所得税微降0.6%,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36.9%。去年同期,这两项的数字分别为增长11.0%和21.4%。

    企业和个人的获得感更强,市场主体更是后劲十足。上半年,广州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18.1万户,增长13.8%,其中企业增长22.5%;日均新增市场主体1224户,企业897户。新引进马斯特智能装备、乐药信息科技、骑安科技等项目的落户,带动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2%,比一季度提高6.1个百分点。

    老城新生 城市改造驶入“快车道”

    舞狮采青、锣鼓喧天……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8月上旬,海珠区沥滘经济联合社在选定的复建房地块举行沥滘旧村改造复建房开工启动会,这也象征着沥滘旧村改造复建工程正式启动。

    根据规划,沥滘更新改造用地面积约151公顷,规划建筑总面积约436万平方米。改造后,这一广州市区内面积最大的城中村中,将建成一条具有沥滘特色的岭南人文风情街。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州要“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这也意味着广州要在实现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以老城市之姿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来,广州不断探索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在保留老城风貌的基础上,精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目前,广州251在建旧改项目面积总和将会超过5个珠江新城,更多的城市空间正被重新激活。

    “旧改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早些年,只有极个别银行会对旧改有配套的融资政策,且批复过程较为困难,如今各大银行都比较支持旧改,都配有相关的金融政策。”珠光集团旗下广州东部城市更新公司总经理杨中万透露道,如今在广州开展旧改工作,包括融资在内的各方支持都让企业信心满满。

    在拥有着较大改造面积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更于日前发布了《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关于加快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若干措施》,聚焦“快批、快拆、快建”,进一步将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有机结合。该措施不仅为区内城市更新项目绘制“一张蓝图”,更提出构建灵活多样的拆迁保障体制,以破解项目改造方案批复后批而不拆、拆不彻底、拆后不建等问题。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广州在有限的城市规模下,如何释放更多空间创造新动能?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广州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星河湾集团广州区域副总裁沈群明相信,广州不断推出城市更新的政策,将带来更多的城市更新项目,“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愿意去投入,只要有意愿参与更新的旧村,我们愿意与其主动接触。”

    一线走访

    广州火车站:城市地标启新篇

    “下一站,广州火车站。”对于不少初到广州的外地人来说,熙熙攘攘的广州火车站,或许是他们认识广州的第一个“窗口”。这座从1974年便开始投入运营的火车站,承载着无数务工者南下的“致富梦”,见证了南粤大地开放的时代浪潮。

    运作45年来,广州火车站的命运也曾经历坎坷。

    落成伊始,广州火车站是全国热门的“旅游景点”,车站内的亭台楼阁、自动手扶梯、港式酒楼,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打卡”。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后南下“淘金潮”的火爆,让设计日发送旅客3万人次的广州火车站难以负荷。

    广州市越秀区流花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书记、主任高贵良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超载”运作下,广州火车站“人满为患”的场景:“尤其到了春运期间,流花地区更是客流量激增,高峰期日均客流量超过120万人次。”

    “不堪重负”的广州火车站,转型迫在眉睫。2017年初,广州发布《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广州火车站改造工程的建设起止年限为2019年到2022年,广州火车站将改造成枢纽内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内容包括广州站站场工程、动车运用所工程、地方相关工程等,枢纽体总建筑面积121.3万平方米。

    “从今年8月开始,广州火车站就会开始进行初步的内部改造,到今年年底将开通20条往北的高铁线路。”高贵良介绍,流花地区有望成为广州城区内最大的交通中心,火车站、高铁、地铁、公交实现无缝对接,四大交通系统“融为一体”。

    高铁进市区,对于广州来说,无疑是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今年6月公布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显示,广州将在现有广深港高铁的基础上,延伸广深港高铁至广州站,并在西岸规划新增广中珠澳高铁,主线经东站至珠海横琴,支线延伸至知识城,设联络线与琶洲衔接,可使西岸的珠海、澳门、中山等城市直接接入广州东站、广州站和琶洲站。这几条高铁建成后,可实现广州中心城区与香港、澳门、深圳城市中心区1小时轨道交通直达。

    同时,广州站与广州北站、三眼桥、新塘等站的通行能力将得到提高,这意味着广州中心城区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高铁通达。

    全面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提出的要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正通过不断加快港口、机场、铁路、高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的交通要道,让高端要素如人才、货物、资金流、信息流等加速流动。

    已过“不惑之年”的广州火车站,也将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迎来新的使命。

    见证观察

    广东省交通集团虎门二桥项目副总经理李彦兵:

    为大湾区

    互联互通

    打通新动脉

    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桥建成通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投入使用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

    这个总长度12.89公里的“超级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项目包含的坭洲水道桥和大沙水道桥均为超千米级特大跨度悬索桥,同时建设属世界首次。其中坭洲水道桥1688米跨径,位居钢箱梁悬索桥世界第一;90米锚碇地下连续墙基础直径为世界第一;49.7米钢箱梁宽度为世界第一。

    这些“世界之最”的背后,离不开建设者们不懈的奋斗。从2009年至今在广东省交通集团虎门二桥项目担任副总经理的李彦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的见证者。

    南沙大桥坭洲水道桥的“门”式主塔设计高度达260米,建成后,其高度成为国内第一。

    “这个主塔必须一层一层浇筑,按照当时的进度,钢箱梁安装时必然会赶上台风季。”李彦兵介绍,由于钢箱梁安装属于高空作业,万一遇到台风,未完成整连接体的梁段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根本无法作业,而且也十分不安全。

    怎么办?最安全最省心的办法是等,等台风过后再继续作业,但这也意味着工程要暂停至少3个月。

    要想加快进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提前进行预制拼装,先在地面做好一块块的网片,施工的时候再在空中一块块拼接起来,就可以省很多时间。但这样也面临一个关键的难点,就是钢筋的接头问题。

    重压之下,李彦兵和团队找到中国建设科学研究院。双方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调试,最终开发出“挤压锥套锁紧式钢筋接头”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把钢筋接头套在一起,再通过液压设备进行连接,可以实现在钢筋接头对接不是特别齐的情况下完成作业,有效地节约了反复调试的时间。

    “把这种技术应用在桥梁上,在全世界尚属首次。再加上其他工序也有提速,我们整整把工程进度提早了2个月,最终在台风到来前完成作业。”李彦兵自豪地说。

    如今,“挤压锥套锁紧式钢筋接头”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而这只是李彦兵和他的团队在南沙大桥建设过程中创造的众多突破性成果之一。

    虎门二桥项目建成通车后,从广州南部到东莞的路程缩短了10 公里,比现在缩短约半小时车程,大大缓解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繁忙交通,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打通新的动脉。

    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创新?李彦兵告诉记者,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在强调这种使命:这个项目对于促进大湾区区域间人流、物流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快速流动和珠三角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交通体系意义深远。“这个项目一定是我这一辈子做得最好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