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政府工作报告金融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3-04-04 17:32:00.0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报告指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金融”19次,比去年多了3次

提及保险9次,银行1次,资本市场1次

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金融工作如何评价?

对今年的金融工作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将着力在哪些领域?


0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此前三年,中国GDP实际增速可谓跌宕起伏。2020-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GDP增速目标的表述分别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6%以上、5.5%左右,而实际增长分别为2.3%、8.1%、3%。

此前,一些国际机构对于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多在4%-5%左右;国内机构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则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

在2023年1月多地的新春第一会中,主政官员的语气与实际措施已彰显地方政府拼经济的迫切性。此前多位宏观专家也表示,中国经济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许多有利条件,只是此前多种因素把发展的手脚给束缚了。随着制约因素基本消退,各地必然会全力抓好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体现了既积极又稳妥的精神。积极的一面是,目标相比2022年3%的GDP增速有一个明显提升,符合今年经济运行整体提升的基本要求,意味着2023年中国经济回暖向上的态势非常明确。

“稳妥的一面是,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各种复杂因素,比如三重压力仍比较突出。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今年世界经济衰退迹象还是比较明显。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坚持了底线思维,这样可以更稳妥、可靠地落实全年各项目标。”张立群表示。

要实现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目前看来消费的复苏甚至强势增长最为关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8%,而2013—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其中,2021年此数据为65.4%。

02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关于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搞好跨周期调节,既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又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在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普惠小微、绿色、科创等领域信贷增速长期保持在20%以上。但在政策继续引导信贷投放的同时,也要求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的逻辑,更加合理的优化信贷投放方式。

03

为稳就业提供全方位保障

稳就业是民生保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今年,就业总量压力确实比较大,仅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150多万人。布局稳就业,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聚焦的一大热点。

在助力稳就业方面,金融发挥了积极的支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更加注重稳就业。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实施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留工培训补助等政策。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等资金支持技能培训。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今年,金融机构在助力稳就业方面依然大有可为。首先,要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积极做好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各类型就业招聘工作,缓解就业压力;其次,要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优化中小微企业营商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再次,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做好与失业保险相关的各类工作。

04

密切关注金融风险防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在回顾工作成果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 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 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精准处置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05

支持各类型企业发展

企业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企业的稳定经营与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

近年来,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及民营企业饱受冲击。为此,金融业积极行动,加大纾困助企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

支持小微及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机构还需进一步发力。后续,还应当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扩展服务覆盖面。稳步增加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综合融资成本合理下降。丰富普惠保险产品和业务,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和保障服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贵困境。

与此同时,针对科创企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导创业投资等发展。

科技创新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关乎国家整体竞争力。未来,金融要继续靠前发力支持科创企业做大做强。面对科创企业 “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高风险、重投入、长周期、无抵押等经营特点,以及经营成长各个阶段的所急所需,不断创新产品和业务,有的放矢地提升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与质效。

06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这是报告对过去五年中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表述。2023年2月1日,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2018年末至今,科创板、创业板与北交所先后试水注册制改革,稳扎稳打并取得有益经验;如今,沪深主板实行注册制成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

注册制改革,审核注册机制是重点内容。在保持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的基本架构下,进一步明晰交易所和证监会的职责分工,提高审核注册的效率和可预期性。同时,加强证监会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注册制改革,A股新股数量愈发充裕。数据显示,2022年,A股IPO发行416起,融资金额5224亿元,为全球新股发行规模最大的市场,沪深交易所IPO融资额稳居全球交易所冠亚军位置。注册制改革助推下,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00家。

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说到底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全面注册制下,企业准入范围得到拓宽,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助力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并将企业价值的判断交予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重塑资本市场生态。

07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过去五年国家在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方面的重要工作。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在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稳定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生态安全、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以及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发挥了重大风险保障作用,特别是随着近两年乡村振兴的发展,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由于国情、民情、农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因素,我国仍处于农业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也在农业保险制度统一、市场秩序规范、健全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实施过程中行业标准执行、产品费率厘定等方面存在等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和各市场参与主体协同推进,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中国特色的农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